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在北邮2020年科研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

    来源: 时间:2020-03-27 10:30:17 作者: 点击:

    各位同事、各位老师:

    2018年学校科技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学校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面对“十四五”,我们依然感觉任务很重。刚才科研院发布了《关于征集北京邮电大学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的通知》,目的是组织和发动全校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发现、凝练重大科技问题,布局北邮新的科研发展方向。希望各个学院、研究院切实负起责任,做好组织动员工作。下面我谈谈学校科研工作面临的挑战,以及2020年科研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学校科研工作面临的挑战

    最近,中央和国家部委密集出台“破五唯”、提高专利转化率等方面的具体管理办法,其本质是要加快推动高校科研工作再提高、再突破、再前进。大家知道,国家给大学定义了很多称号,“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原始创新的主战场”、“技术突破的策源地”、“开放创新的战略平台”等等,这些称号是荣誉也是责任。这次疫情把责任这两个字进一步放大了,既然是大学,你就得扛起责任。疫情防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外出调研,其中唯一围绕一个专题调研的就是“科技战疫”。总书记说: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这是给包括北邮人在内的信息科技工作者提出的重大科研课题。我们要思考,我们的科研成果发挥了支撑作用吗?

    我们在大学里经常会听到一种批评声音——“重科研、轻教学”。这种消极现象的确存在,也应该批评,更应该及时整改。但必须看清楚,这个错不在“重科研”,而是在“轻教学”。加强科教融合,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这是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事实上,任何一所高水平大学的发展,都离不开高水平科研活动。美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一流大学最多的国家,其顶尖一流大学的崛起与高水平科学研究、特别是国家实验室的建立和发展相辅相成、息息相关。大学是一个长周期机构,追求学术、开展科研是大学的生命线,科教融合是高水平大学的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宽松的学术氛围、多学科、跨地域、跨文化的人才群体决定了大学在国家的创新体系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

    2018年12月北邮召开科技工作会议,我们对学校科研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启动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行动计划》。去年学校科研成果取得大丰收,从中可见这个会很有成效。今天的研讨会的任务不是唱赞歌,是找问题。这里我找几个问题,同大家一起反思、加快改进、共同提高。

    第一,创新文化与科学家精神有待进一步弘扬。我们真正追求和从事重大科技创新的人员还不多,特别是能够长期坚持的更少。追“热点”的多,善于“短平快”,长期钻研艰深学术问题、挑战权威的研究不多。对勇敢在“无人区”“高原区”“空白区”开展科研攻关支持力度不强。

    第二,研究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有待提高。我们每年科研项目数量并不少,但很多研究课题立意不高,问题零散,成果价值不大。研究工作“围绕项目转”“跟着考核走”的迹象比较明显,修修补补的工作多,重复验证的工作多,提出原创理论、原创方法,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少。每年发表论文数量可观,高质量高水平论文数量不足。每年授权专利也不少,但转化实施较少,转让价格不高,国际专利数量不多。

    第三,习惯“单打独斗”,“集团军”不多。对于交叉研究成果,不同学科、不同方向人员之间贡献度评价方式滞后,过分强调论文排名,考核往往以个体进行,强化了“宁为鸡头,不做凤尾”效应,组织多学科交叉研究难度大。基础学科的教授很希望同信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专家合作,但担心论文署名顺序不满足学校考核要求。板块与板块之间缺乏粘合剂,缺乏统一调度和指挥,这也是造成同质化研究的一大原因,这个问题今年要着手解决。

    第四,学院科研组织责任不清晰,措施不得力。学院和研究院直接面对教师,但科研组织意识不强,办法不多,活力不足,主要靠老师自由发挥,各显神通。对国际学术动态、科技交叉融合、国家政策变化不够敏感,抢抓机遇意识不够强,“等、靠、要”的思想很浓。

    以上四个问题我们是否存在?如何解决?请大家讨论。如果说,前几年我们的科研工作追求的是“量和质的并重”,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既抓量,又抓质,更加注重质的评价”,从而不断提高学术品味、科研品质。

    二、2020年学校科研工作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对学校科研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持续凸显,特别是这次疫情,倒逼“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和“从0到1”的原始创新加速突破,中央和上级部门在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领域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科技评价体系改革迫在眉睫,国家正在加快推进面向“十四五”和2035年的重大科技计划和平台基地布局,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些形势分析已经在学校年度工作要点中体现了。

    从学校自身发展来看,2020年是北邮“双一流”建设的攻关之年,也是加快完善科研体系,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一年。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我们要增强危机意识,结疫情防控的短暂调整期,加快改进科研组织方式,努力建设长效机制、健全工作体系。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谋划和推进年度各项工作,要持续深入思考学校科研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

    2020年学校科研工作总基调依然是落实我们出台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行动计划》。这个计划无论是方向、路径,还是动力规划的都很清晰,下面需要的是用持之以恒的韧劲抓好落实,在细节上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与完善。今年要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优化学校科研管理服务体系;二是聚焦重点领域和基础研究科研攻关;三是推进科研基地内涵发展。

    (一)优化学校科研管理服务体系

    在优化科研管理服务体系方面,我们要不断加强学校科研工作的顶层设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教师和科研团队的创新活力。

    一是着力建好创新研究院等系列创新特区。“十三五”以来,学校陆续建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多个创新特区,经过探索,我们已经通过 “摸着石头过河”积累了一些经验。今年我们要在前期艰苦摸索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加快完善创新特区运行管理制度体系,规范管理流程,真正做到制度管人、流程管事。

    二是完善校院两级科研组织和科研管理体系。一方面,学校对科研组织的宏观指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好。另一方面,学院、研究院是直接面对教师进行科研组织的实体单位,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院级单位和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国家的政策、学校的举措才能得到落实,科研的潜力、活力才能得到激发。要推动关口前移,形成校院两级责任清晰的科研组织和管理体系。重大重点项目、重要研究基地和平台需要学院主要领导亲自抓,要善于集中院内资源和调动院外力量。

    三是优化科研评价体系。科技评价不仅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手段,而且是学校宏观管理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对学校办学行为具有突出的引导作用。科研院要与人事处、学术办、财务处、资产处等多部门联动,全面落实教育部、科技部等上级部门关于科研评价改革精神,以人事考评制度、科研管理制度等为切入点,持续破除“五唯”,建立质量与贡献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分类、开放的科研评价体系。科研评价要聚焦到解决了什么科技问题,有没有小同行认可,有没有对国家做出实质性贡献。要积极响应国家本轮改革部署,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运营与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

    四是积极营造优良创新文化,涵养学术生态。我们要营造潜心治学、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氛围,激励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瞄准重大科技问题,组织长期攻关。开展“0到1科学沙龙”活动,不断繁荣学术交流。

    (二)聚焦重点领域和基础研究科研攻关

    我们要突出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面向重大科学问题、重大技术难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问题,争取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

    一是要“向前一公里”,提升科研布局和项目生成的谋事能力。我们要加强专家队伍建设,组织学校优势力量深度参与国家和国防各类“十四五”科技规划编制,发挥智囊团作用,强化国家战略、行业需求、优势学科三者良性互动,争取实现重大科研任务超前布局。聚焦B5G/6G技术、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工业互联网、天地一体化等重大方向,以“新基建”等重大工程为抓手,强化自上而下有组织的科研,组建跨学院跨学科团队,强化重大任务联合攻关。以人工智能为例,要以学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为契机,全面梳理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布局和科研规划,加大对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处理与挖掘、智能芯片与系统、数据分析与大数据系统等相关研究方向的建设支持力度,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人工智能学科建设。

    二是要向后一公里”,加速成果转化落地速度。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探索建立瞄准重大需求的校企协同机制,让需求和技术两个清单实现无缝对接,推动将创新成果及时转化到行业企业重点研发攻关中。

    三是要“下沉一公里”,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好用好超算中心、5G测试中心和未来网实验测试中心等校级科研基础条件公共平台,研究科研基础条件平台运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科技设施服务科研攻关作用。

    四是“融合一公里”,着力加强学科交叉。提升北邮理科、管理学科和文科科研能力的出路,在于强化理工文管法经协同,要制定多学科融合发展支持计划,比如我们的公共管理学科,有没有可能同系统科学,法律,经济,信息通信,计算机学科深度融合,办出北邮特色?解决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问题?我相信,这次疫情结束后,在国家层面会有这方面的发展机会。这也是守正创新,建立健全北邮智库体系,彰显学校影响力和贡献度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推进科研基地内涵发展

    大家看到,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科技部在疫情中就开始着手谋划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方案了,教育部近来也推出了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等新的基地类型,根据教育部科技司工作要点,今年教育部将启动新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面对这些机遇,我们应该提前对学校的科研基地进行系统梳理,提出自己的优化重组方案,同时加快布局和培育新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

    最后,我再谈谈今天发布的征集学校重大科技问题的通知。这是今年学校科研规划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各学院、研究院要充分重视,要作为“院长工程”狠抓落实。在组织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三大逻辑:

    一是学术的逻辑,按科学固有的规律,按照“打深井”的原理寻找深化研究的重要重大学术问题。

    二是社会的逻辑,其实就是科技交叉融合产生“1+1>2效应”的逻辑,要下大气力寻找信息科技垂直应用中的问题,这方面北邮的发展空间很大。我们目前的科研经费总量增长可以靠“打深井”,但要更进一步实现突破就要靠“挖战壕”,延长科研链,把我们所擅长的信息科技同某些应用领域用“战壕”连接起来,解决“互联网+”后面加什么的问题。

    三是政策的逻辑,就是国家重大需求牵引出来的新的科技问题,比如,“新基建”推出7大领域项目: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会牵引出一大批科研课题。如果把前两个逻辑分别比喻成“打深井”、“挖战壕”的逻辑,那么第三个就是“上重型装备”,没有“重型装备”干不了大工程。

    我在这里之所以说三个逻辑,因为这三种捕捉科研问题的方式不是相互融合的,有时甚至会分离很长时间,有的靠坚守,有的靠抢占,有的靠提前布局,能不能得手考验我们的定力、眼力和组织能力。我们一定要善于从三个方面同时下手,通过不断开阔视野,来捕捉和确定我们的科研攻关方向。希望大家在凝练科研方向、提问题时,不要泛泛而谈,不要仅仅刷存在感,而要在聚焦“点”上下工夫。原则上应该按三级学科以下的颗粒度来描述问题。同时,鼓励学科交叉、跨院整合,鼓励与国内外、校内外专家合作,但要以我为主,借智发力。在未来三年,学校可以对每个重大问题攻关团队提供稳定研发经费,要的成果不是论文和专利的数量,而是实质性推动问题解决,推动技术发展,为学校积累优秀成果,培养能打硬仗的攻坚团队。学校将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在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才培养、科研平台、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团队必要的支持,但这种支持一定不是“大锅饭”,因为科研从来都是扶优、扶强、扶特、扶新。

    各位老师,我相信今天的研讨会大家都会很有收获。希望以后我们多开这样的研讨会,激发头脑风暴,共同捕捉科研问题、校正北邮的科研方向,推动学校的科研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谢谢大家!

    学校官方微信